仗鼓是白族人民特別喜愛的一種鼓。在湘西有這樣的說法:“土家擺手舞,苗家打花鼓,白族最愛打仗鼓。”打仗鼓由來已久,據桑植縣白族人從云南大理搬遷來此地后,受到當地土司皇的歧視,土司皇橫征暴斂。一次白族兄弟三人在家用杵棒打野蒿糍粑,土司皇的一伙打手前來敲詐。三兄弟不肯給,打手們就大打出手。兄弟三人使出八虎拳,揮動手中杵棒,打得打手們落荒而逃。后來白族人民就以杵棒打粑粑演變而來的打仗鼓來紀念反歧視的勝利。
桑植白族仗鼓舞主要分布在馬合口、麥地坪、芙蓉橋、洪家關、走馬坪、淋溪河、劉家坪等七個白族鄉鎮,外半縣如官地坪、瑞塔鋪等鄉鎮也流行跳仗鼓舞。
桑植白族仗鼓舞經過了二個大發展時期。一是白族遷始祖來到桑植落腳,與土家族等民族共同發展,創造了白族仗鼓舞的原始雛形,二是明朝初期,社會發展,外來人口來到桑植定居,白族地區人口增加,仗鼓舞得到了長足發展,不斷完善了仗鼓舞的藝術體系。
桑植白族仗鼓舞套路多,有“硬翻身、兔兒望月、霸王撒鞭、獅子坐樓臺”等“九九八十一套路”,靈巧多變。起舞時,人們手持仗鼓,以“倒丁字步”為步伐,三人一組,鼎足而立。打仗鼓多在村坪壩舉行。人們頭扎白汗巾,身穿白邊對襟衣,腿上打綁帶,腳穿馬草鞋,手抱著中間小兩頭大、長1米左右的羊皮鼓,或將鼓系在肩,或單手執鼓;顒娱_始,男女老少邊跳邊唱,鼓手時而將鼓周身轉繞,時而用手拍打鼓面,發出“乒乒嘭嘭”的聲響。
“唯善舞者善戰也”,桑植白族仗鼓舞舞武同源,受戰爭和惡劣自然環境的影響,白族人把能陶冶堅強意志,增強體質的武術充分融入舞蹈,如“蘇公背劍、野馬分鬃”等,動作威猛,又不失舞蹈的細膩。
桑植白族仗鼓舞節奏明快,粗獷大方。人們在鑼鼓、嗩吶等民族樂器的配合下,翩翩起舞,自得其樂。
桑植白族仗鼓舞不受道具的約束。起舞時,農具或者任何生活用具都可以作為道具,這樣既大方,又顯示出古樸的美感。因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其動作具有順拐、屈膝、悠放、下沉的動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