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倉”,永定土家習俗,主要流傳在張家界市永定區以農事耕作為主的鄉鎮農村,是古代農耕文化延續的產物。
“糊倉”的過程分為開秧門、吃蓋碗肉和糊倉三部分。
“開秧門”要舉行儀式。由大家推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先扯第一個秧。扯第一個秧相當講究,無論秧田方位如何,首先必須面向東方起半個秧,再面朝南方起另一半,然后合攏一起,再由稻草捆扎,兩半叉開,置于田坎上。老者址起嗓子喊道:“開秧門羅!”接著還要念上一段祝福的話。
“吃蓋碗肉”就是吃早飯時,主人家會在滿桌菜肴中的大土碗上履蓋一塊肥嘟嘟、油漬漬的大塊子臘肉,大約半寸厚,巴掌大一塊,有三、四兩重。這塊肉是不能亂吃的,光有膽量能吃不算,關鍵是這一天的勞動需要有人來領頭,這個領頭人,便是這塊蓋碗肉的擁有者,他(她)必須是插秧快手。因此,誰吃了這塊肉就意味著一種能力、一份責任、一種擔當。如果推辭不決,就由席間老者決定,夾給誰,誰就是領頭人。
“糊倉”是插秧的高潮,在快要結束時舉行。一丘秧田里,聚集了很多幫忙插秧的人,大家心里都憋著一股子勁,看誰插秧插得最快,插得慢的人往往會被插得快的人圍住,最后關在秧田中間出不來,這叫“關豬籠”。這時候,插得快的人就會走上田埂,率先抓起泥團朝關了豬籠的人砸去。也有專門去砸主人一身稀泥巴的。主人身上被砸的稀泥越多,主人越高興。到了最后,田野里就會上演一場你追我趕的游戲。土家人把它叫做“糊倉”。
“糊倉”意味著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誰身上泥巴糊得越多,誰家的收成就越好,倉里儲的糧食鼠不咬、蟲不蛀,粒粒飽滿,顆顆金黃。“糊倉”的民俗里透出的是美好希望和祝福。
》》糊倉現場
在張家界,糊倉節是石堰坪村自定的節日,定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一。
6月8日這天,張家界市永定區王家坪鎮石堰坪村嗩吶齊鳴、鑼鼓喧天,一場傳承千年土家族古老習俗的“糊倉”活動,在這里上演。全鎮15個村(社區)、3000多名土家男女歡聚一堂,祈愿豐收。
石堰坪村處于土家發源地“蘇木綽”核心地帶,“糊倉”是土家農耕文化的“活字典”,被列為省級非遺項目。
正式“糊倉”前,土家人身著盛裝,在百年吊腳樓前跳起了“蓑衣舞”,唱起了“薅草歌”,每個動作、每段唱腔都與勤勞的土家人生活息息相關!八蛞挛琛敝,人們冒雨插秧,動作有力;“薅草歌”里,人們在田地里邊勞作邊唱,忙碌而歡樂。
“逮起!”祭祀完畢,原本競相插秧的200多人突然爆發,抓起泥巴相互“攻擊”,田間瞬間變“戰場”,“糊倉”進入高潮。在土家風俗里,誰身上泥巴糊得多,誰家的收成就會好,倉里儲存的糧食鼠不咬、蟲不蛀。
田埂上,不少攝影師與觀眾也被“殃及”,不斷開心躲閃!鞍渡嫌^眾被泥水擊中,代表幸運與順心!笔咂捍妩h支部書記張宏海介紹,每年村里舉辦“糊倉”活動,都會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看,已成為村里發展鄉村旅游的一大亮點。
石堰坪村處于土家發源地“蘇木綽”核心地帶,“糊倉”是土家農耕文化的“活字典”,被列為省級非遺項目。
正式“糊倉”前,土家人身著盛裝,在百年吊腳樓前跳起了“蓑衣舞”,唱起了“薅草歌”,每個動作、每段唱腔都與勤勞的土家人生活息息相關!八蛞挛琛敝,人們冒雨插秧,動作有力;“薅草歌”里,人們在田地里邊勞作邊唱,忙碌而歡樂。
“逮起!”祭祀完畢,原本競相插秧的200多人突然爆發,抓起泥巴相互“攻擊”,田間瞬間變“戰場”,“糊倉”進入高潮。在土家風俗里,誰身上泥巴糊得多,誰家的收成就會好,倉里儲存的糧食鼠不咬、蟲不蛀。
田埂上,不少攝影師與觀眾也被“殃及”,不斷開心躲閃!鞍渡嫌^眾被泥水擊中,代表幸運與順心!笔咂捍妩h支部書記張宏海介紹,每年村里舉辦“糊倉”活動,都會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看,已成為村里發展鄉村旅游的一大亮點。